中东彻底乱了约旦开火叙利亚开火不打以色列却打伊朗无人机

中东彻底乱了约旦开火叙利亚开火不打以色列却打伊朗无人机


  

中东彻底乱了约旦开火叙利亚开火不打以色列却打伊朗无人机

  当下的中东乱局,早已从加沙转移到了伊以,可由于袭击是由以色列率先发起的,因此可以说中东地区的国家,对掀起中东战火的以色列态度普遍有些晦涩难明,甚至伊以开打伊始,就有人预测如果不是以色列背后站着美国,会有不少中东国家帮着伊朗打以色列。

  然而,当下有两个国家同样加入了战局,导致整个中东越来越混乱,只是不帮忙也就算了,反而将炮火瞄准了伊朗的无人机。那么,这两个国家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是打错了还是另有隐情?

  其实战事一开始,是以色列主动挑起的战争,然而等到伊朗反应过来,马上展开反击,此后便是导弹雨夹杂着无人机群,如落叶般飘向以色列头顶。然而,一堆散落在约旦阿兹拉克地区和叙利亚德拉省的金属与复合材料碎片,冰冷地宣告了一场未遂的袭击。

  它们是伊朗“见证者-136”无人机的遗骸,这些廉价、量产的“空中摩托”,设计初衷就是用令人头皮发麻的数量优势,去饱和渗透敌方的防空网。原本是一场对这些残骸的技术尸检,却揭示了其致命的软肋:导航精度粗糙,且极度缺乏与其他武器协同作战的“大脑”。

  这些无人机看起来虽然笨拙,却也致命。在约旦,这些碎片直接导致两名平民受伤,更一度让整个中东地区的商业航班紧急改道。这堆残骸,是伊朗一次精心策划的“线”反击行动的物证,但它坠落的方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是谁击落了它们?答案让局势变得光怪陆离,开火的,是约旦皇家空军和叙利亚的新国防军。没错,是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在自己的领土上,击落了另一位“兄弟”射向以色列的武器,这本身就足够颠覆人们的传统认知。

  更诡异的还在后面,就在叙利亚果断击落伊朗无人机的同一天,数架以色列的运输机和加油机,几乎是擦着叙利亚的领空低空飞过。对于这些真正的“宿敌”,叙利亚的防空系统却选择了沉默,仿佛什么都没看见,这种“选择性失明”,堪称一出绝妙的默剧。

  与此同时,约旦军方发布了一则措辞暧昧的声明,警告将对“任何侵犯其领空的外国力量”采取行动。在那个微妙的时刻,这句话被普遍解读为:不仅是针对伊朗,更是对以色列借道空袭伊朗的一种策略性默许。

  打伊朗的,不打以色列的,这反常的一幕,让整个中东棋盘的底色都变了。阿拉伯国家为何要“背刺”伊朗?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恐惧与机会主义交织下的理性算计。每个选择的背后,似乎都藏着恐惧与机会的天平,最核心的驱动力是恐惧。

  多年来,伊朗精心构建的“抵抗轴心”,像藤蔓一样从中东的心脏地带蔓延开来,早已勒得周边邻国喘不过气。从也门的胡塞武装到黎巴嫩的,再到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各类民兵,这股力量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约旦、沙特等国的边境安全、国内稳定乃至经济民生。

  伊朗画的这张反美反以的大饼,自己或许吃不到,却很可能让邻居们先被噎死。被强行“绑上战车”,拖入一场自己毫无胜算的代理人战争泥潭,这是所有逊尼派阿拉伯王国的终极噩梦。恐惧之外,则是对机会的精明捕捉。

  对于2024年刚刚完成政权更迭的叙利亚新政府而言,这次行动无疑是一份递给以色列和西方的“投名状”。通过打击共同的敌人伊朗,来换取自身的生存空间和外部支持,这笔买卖再划算不过。

  而对于约旦,这更是一次“划清界限”的绝佳时机。它借此向世界宣告:约旦不是谁的棋子,有能力也有意愿在地区安全事务中扮演独立角色。这既能摆脱被伊朗当枪使的尴尬,也能在未来的中东权力格局中,为自己争取到更多话语权。

  当然,这一切的底层逻辑,始终是那个千年未解的矛盾:逊尼派主导的阿拉伯世界,与什叶派的波斯伊朗之间,根深蒂固的教派与地缘文化对立。然而,约旦和叙利亚的倒戈一击,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瞬间改变了整个棋盘的涟漪。

  最受挫的无疑是伊朗,它精心策划的无人机“蜂群战术”,本想给以色列来一次饱和打击,结果却被意想不到的第三方在中途拦截,效果大打折扣。伊朗发出的“勿谓言之不预”的警告,此刻听起来更像是一种战略部署被打乱后的无奈。

  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以色列,它几乎兵不血刃,就在自己东部边境获得了一条由前“敌人”组成的“事实防空带”。这个由约旦、新叙利亚政府甚至伊拉克库区共同构成的隐形防线,价值千金,在美国和英国的空中加油支持下,以色列的空中优势得以进一步巩固,打击纵深和持续性都得到了保障。

  一个以以色列为矛头、部分阿拉伯国家暗中配合的“反伊朗联盟”,已不再是纸上谈兵的构想,而是血淋淋的现实。联合国呼吁克制的声音,反而印证了国际社会对这种新阵营对抗可能引发冲突外溢的深切担忧。

  虽然无法光明正大的明说,但是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释放了一种明显的信号,现在看的就是这种信号的强度有多少。“不打以色列,却打伊朗”,这种看似荒诞的场景,或许将在未来成为中东乱局中一种新的常态。

  中东的旧伤未愈,新的裂痕已经清晰可见。传统的“阿以冲突”叙事,虽然依旧存在,但已不再是唯一的剧本。一场围绕地区主导权的“部分阿拉伯国家-伊朗阵营”的对抗,已然拉开大幕,并且正变得越来越激烈。

  在这里,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所谓的联盟,更像是一种基于共同威胁的、随时可能变化的临时契约。那堆冰冷的残骸,既是伊朗一次进攻的终点,也为一个更加分裂、更加难以预测的中东,揭开了序幕,不是吗?

  环球网2025-06-13《快讯!外媒:伊朗使用无人机袭击以色列之际,约旦首都响起警报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06-23 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