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火了!约旦出手叙利亚出手伊朗无人机被追着打中东将大乱

开火了!约旦出手叙利亚出手伊朗无人机被追着打中东将大乱


  

开火了!约旦出手叙利亚出手伊朗无人机被追着打中东将大乱

  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远不止是两国之间的战争。事实上,美国早已深度介入,多个国家也参与其中并展开了军事行动。2025年6月19日,约旦和叙利亚都宣布了自己的参与,甚至公开开火!这一日,约旦军方宣布,在阿兹拉克地区上空成功击落了一架侵犯领空的伊朗无人机。

  与此同时,叙利亚南部也传来战报,刚刚倒戈的“新国防军”在地面作战中击落了一架伊朗无人机。而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武装力量也在埃尔比勒附近击落了一架来访的无人机。令人讽刺的是,这些对伊朗无人机的重拳出击,与这些国家对以色列空军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在面对以色列的空袭时,这些国家似乎展现出了一种近乎默许的沉默,几乎像是对以色列的空军表示一种隐性的欢迎。

  要知道,战前约旦曾经明确宣称,绝不允许任何一方利用他们的领空。但如今,这个声明似乎只对伊朗适用,以色列的战斗机和加油机却把这片领空当作了自己的后花园。叙利亚的态度更加明显,大马士革不仅对以色列的战机“敞开大门”,还默许将叙利亚领土作为以色列空军远征的加油站。根据数据,截至6月18日,以色列空军的13架加油机已在叙利亚上空执行超过600次空中加油任务,这为以色列的机群提供了可以往返4000公里的保障。

  这些现象背后,藏着一种早已被设定好的国际秩序,那是一套由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在这一体系下,“自卫权”并非每个人都能平等拥有,而是一种由强者赋予的特权。哈马斯被视为“非国家行为体”,它的所有反抗行为都会被贴上“”的标签,进而被国际社会定性。而以色列的每一次军事行动,无论是否导致大量平民死亡,都可以轻松被包装成“反恐战争”,显得合乎情理。与此同时,伊朗的核计划却被美化为全球威胁,而以色列的核武库,却在国际社会的默许下依然保持神秘,没人敢公开质疑。这种格局让人有种强者定制规则的感觉。

  作为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支点,以色列所享有的“自卫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自卫需求,它成了维持地区霸权的工具。当约旦、叙利亚这些国家选择性地拦截伊朗无人机时,它们不仅仅是在执行领空防御,更是在向强者示好,暗示自己站在了胜利一方的队伍中。这种双重标准的背后,反映出一种深深的恐惧与无力感,阿拉伯世界几乎已经深陷其中,被过去的失败和历史创伤所牢牢束缚。

  自1948年中东战争以来,阿拉伯国家屡屡败北,尤其是1967年的“六日战争”,彻底摧毁了阿拉伯世界的军事自信。在这场仅仅六天的战争中,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联军土崩瓦解,至今这场战争的阴影仍笼罩着中东。对许多阿拉伯人来说,“抵抗以色列”几乎成了一个毫无希望、只会自取其辱的行为。

  如今,约旦不仅在政治上依赖以色列的天然气供应,还在淡水供应上有超过一半的依赖。而埃及每年也依赖美国的军事援助来维持自身的稳定。在生存面前,很多国家不得不妥协,尊严在这些现实的压力面前显得如此脆弱。相较之下,伊朗的困境则显得更为复杂,伊朗的孤立,一方面源自外部的围堵,另一方面也源于内部的摇摆不定。

  在政治上,伊朗的精英阶层与欧洲有着密切的文化和经济联系,保守派看重西方的技术支持,而改革派则寄希望于通过与西方的核谈判解除制裁。这种复杂的情感让伊朗很难做出彻底“转向东方”的决定。在经济上,伊朗急需与中国开展能源和技术合作来打,但又对这种合作抱有戒心,担心被更强大的东方大国束缚,失去自己在第三世界中的领袖地位。

  这种犹豫不决的姿态在军事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伊朗依赖俄罗斯的武器体系,同时又羡慕巴基斯坦的低成本、非对称国防现代化道路。然而,伊朗的宗教政体让它对东方始终保持着天然的警惕,这种内外矛盾导致伊朗无法进行真正的军事和技术革新。

  当战争来临时,伊朗环顾四周,发现自己既无法完全信任任何盟友,也无法依赖任何一方。它只能依靠几支力量:胡塞武装、黎巴嫩的以及散布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各类代理人。虽然这些力量不足以赢得正面战斗,但足以将强大的对手拖入消耗战的泥潭。当战争陷入僵局,后勤压力巨大的以色列以及不愿再次深陷中东泥潭的美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伊朗连续发动的导弹和无人机突袭后,尽管内塔尼亚胡曾宣称要“彻底摧毁伊朗”,却在6月19日晚突然改口,声称军事行动目标已“提前完成”,给自己找了一个体面的下台阶。

  如今,整个阿拉伯世界陷入了沉默,面对以色列的压倒性军事优势,这些国家仿佛在假装不见,谁也不敢率先睁开眼睛。然而,这种集体沉默背后,暴露的是阿拉伯世界内部早已裂痕丛生的现实,逊尼派与什叶派的教派矛盾,富有的海湾国家与贫困的邻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早已把曾经的“阿拉伯团结”撕得粉碎。

  此外,技术差距的代价也显而易见。当伊朗刚刚展示其高超音速导弹时,以色列的天空早已被“铁穹”“大卫投石索”以及美国提供的“箭-3”反导系统层层包围。这种技术上的代差足以消灭任何反抗的希望,使得抵抗看起来像是一次代价高昂的自杀。

  最致命的是,伊朗在这场精心编排的博弈中几乎完全失去了话语权。它要么反抗,成为“”,要么屈服,默许侵略,成为“懦夫”。在这条非黑即白的路上,沉默似乎成了唯一能够保全自身的选择。

  当整个地区的国家因为恐惧、分裂与依赖而放弃了为自己发声的权利时,它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几架无人机或几片土地,而是作为主权国家,定义“正义”和“屈辱”的资格。中东的死局,正逐渐显现出它的真相:以色列的“绝对安全”并不等于永远的和平,伊朗的左右逢源无法换来真正的独立,而阿拉伯世界的沉默也无法保住永久的面子。

2025-06-23 03:11